亞洲國家先前大量仰賴廉價融資維持高成長,延宕經濟改革,如今面臨美國QE(量化寬鬆)政策減碼退場,將因此嚐到苦果,路透分析報導指出,亞洲成長的代價會愈來愈高。




 




亞洲開發銀行昨發表亞太經濟轉型特別報告,點出各國應該致力的結構調整,建議中國、印度不能停留在廉價複製品生產者,應該扮演更多創新者的角色,馬來西亞、泰國則應該致力工業升級,菲律賓則需要強化工業基礎與服務業互補。




 




政治社會阻力多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之後,亞洲國家學到累積大量外匯存底、並制訂預防性政策,但近日市場波動顯示,即使得到教訓這麼多年,部分國家至今仍然易受國際資本快速進出影響。






路透指出,亞洲國家未能掃除障礙成長的政治與社會因素是問題主因,在美國近5年執行QE期間,許多國家藉助廉價國際資本維持經濟擴張,延宕改革。不論是日本移民與勞動法問題,中國的龐大國營企業,或印度的外資投資障礙,每個國家都需要第3波改革,以提高生產力、開發成長潛力,但都面臨政治阻力。






據統計,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亞洲整體外匯存底雖成長53%,但整體短期外債增長卻高達125%;而亞洲私人借貸也急遽增加,截至2012年佔整體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毛額)比達165%,比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127%還高。






然而,亞洲大規模融資並未轉化成可以提升生產力及成長的有效投資。據滙豐統計,亞洲日本以外地區的勞動生產力,從2007年以來便隨經濟成長率下滑。

隨著熱錢退潮,亞洲近期除泰國經濟意外衰退、下修全年成長目標外,馬來西亞央行昨公布第2季經濟年成長率4.2%,也不如經濟學家預估的4.9%,並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目標,由5~6%降至4.5~5.0%




 




亞洲新興國改革迫切




對於仍需要藉助融資來支持發展的亞洲地區,國際資本價格上漲構成極大問題。據亞銀估計,2020年前,亞洲國家仍需要8.3兆美元,相當於中國GDP的資金規模,來維持及擴大成長所需的基礎建設,包括電力、電信、交通及供水等。






香港愛德蒙得洛希爾資產管理公司亞股資深投資組合經理人高德說:「亞洲新興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印尼正試圖推動迫切需要的重要結構改革,Fed卻在此刻預備制訂QE減碼時間表,實在來得非常不是時候。」






不過,英國《金融時報》社論對新興國家卻很有信心,認為新興市場近年經濟轉型逐漸深化,不會因為市場動盪前功盡棄,儘管信貸緊縮可能使成長減速,眼前恐有苦日子要熬,但多數國家長期展望仍是光明的。






《華爾街日報》評論則指出,儘管當前亞洲市場局勢有許多與1997年金融危機相似之處,但兩者之間仍無法完全類比,局勢發展有待觀察,美元是關鍵指標,若對日圓大幅升值,亞洲風寒可能演變成流感,讓全球所有人都感冒。




GO↗權證實戰家百萬獲利大揭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權證網實戰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