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書劍


美國經濟走回穩定成長,量化寬鬆(QE)政策即將劃下句點,升息時機卻因勞動市場的真假復甦而出現雜音;過去十五年的台灣,經濟困境其實也不在經濟成長率的高低,而在實質薪資的持續停滯,以及因之而生的經濟病徵。


美國九月失業率降至五.九%,是二○○八年八月以後的新低點,外界有強烈的升息預期,但不少經濟學家則以薪資停滯不前,反對太早緊縮貨幣政策。根據美國聯邦政府資料,雖然失業率下降,但平均時薪成長緩慢的趨勢,在金融海嘯後一直未曾紓解,時薪成長率大約只有危機前的一半,這樣的現象,被視為勞動市場仍然未完全度過衰退。


在物價上漲還未失控的情況下,也肩負最大就業任務的聯準會(Fed),似乎仍有餘力維持寬鬆貨幣政策;不過,要求升息以抑制物價上揚的聲浪,也有眾多支持者。只是,聯準會在不同的經濟狀況下,也走著自己擴大就業的路。


若持續觀察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會議資料,可以發現二年來的經濟預測和實際狀況相去不遠,為了穩定市場信心,早在二○一二年九月FOMC的會後新聞稿,就已提及聯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至少將維持低點至二○一五年年中,隨後的會議,也均保持一貫的態度。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對失業者抱有同情,在勞動市場確定脫離谷底前,更不至於提早升息。


失業率下降,但薪資停滯的經濟後果,不僅美國經濟學家關注,英國也正在經歷。過去一年,零售業的業績大都衰退,最大量販店的股價腰斬,但低價連鎖店卻獲得成長動能。和美國一樣,在歷經高失業率的復甦期前,薪資停滯的苦果,是由廠商和大眾共同承受;雖然廠商要獲利才能永續經營,但大眾也要有足夠收入,才有能力消費,如此也才能打破經濟向下的惡性循環。


台灣從一九九四至二○一三年的廿年間,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雖從一萬二千美元提高至約二萬一千美元,經濟成長率起起伏伏,但只有二○○一年及二○○九年呈現衰退,而高於四%的則有十三年,主計總處預測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將在三.四%以上,不過今年一至七月受僱員工的平均實質薪資卻不及十五年前的水準。


當我國經濟以五%成長的時候,平均實質薪資的成長也相當有限,薪資不僅未成為經濟的落後指標,甚至經濟成長率也不保證薪資水平的提高。有關薪資停滯的原因,已有諸多解讀,但不管是產業外移、境外生產,或經濟成長的果實由資方取得,長此以往,陪葬的將是經濟本身。


薪資長期停滯的台灣,已感受到經濟活力受到的限制,開始在成長的方向,產生迷航現象,所以,只追求經濟成長率的經濟政策,不應佔據國家大政方針的主軸。美國以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和國家力量推動出口的方式,帶動經濟發展,背後算計的,並不僅於經濟成長率的高低,而在於提供多少就業機會。


從英美的經濟現況可以發現,就業市場的鬆緊程度,不僅反映在失業率的高低,也在於薪資的成長上。未能拉抬薪資的政府政策,將無法使經濟成長的果實,傳遞到大多數的個人,也終將使成長難以為繼。


困境的突破,有時只要單點,能不能成功,就看有沒有心。我們缺乏的是薪資帶動的成長,這只有在執政者將關愛的眼神由資本家移到社會大眾身上時,才有可能實現。



本文章內容轉載yahoo新聞

GO↗小資族翻身最好的理財工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權證網實戰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