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記者康彰榮╱綜合報導】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和網路金融的崛起,大陸銀行業競爭加劇,業者的角力也轉移到社區銀行,包括光大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華夏銀行等,均大力發展社區銀行業務,民生銀行甚至提出「3年1萬家」的規劃目標。
新華社引述銀行業人士指出,社區銀行的概念來自美國等金融發達的西方國家,凡是資產規模較小、主要業務為經營區域內中小企業和居民家庭服務的地方性小型商業銀行,都可稱為社區銀行。
報導指出,在當下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銀行攬儲壓力普遍增大的背景下,社區銀行為居民金融需求提供服務,不僅成為商業銀行大量低成本資金的有力助手,還是銀行零售業務轉型的重要戰場。
此外,由於社區銀行可解決「最後一哩路」的金融服務問題,因此也成為監管部門大力倡導的發展方向。去年12月,大陸銀監會發文,明確表示支持社區銀行發展,並簡化了社區支行的審批流程。
民生銀行行長助理林雲山表示,在社區銀行的拉動下,今年以來民生銀行個人客戶數量增加21%,以此估算今年可能增長超過40%,這將是民生銀行歷史上增長最好的一年。
儘管多家銀行都在加速社區銀行的布局,但目前社區銀行仍未為這些銀行帶來可觀的收益。林雲山認為,社區銀行對存款的拉動需要一個過程,大部分社區銀行開設時間較短,未來盈利將來自兩方面:存款和資產管理,但這需要一定的規模和周期。
光大銀行長沙分行副行長陳放說:「儘管我們的目標是在年底前有一半以上網點實現盈利,但除了帳面上的盈利,我們其實更關心光大銀行品牌在客戶中形成的影響力。」
專家指出,目前大陸社區銀行的定位是社區終端,不涉及企業融資,主要面向社區居民提供非現金櫃台服務,如理財、支付、結算、個人貸款業務等,與一般銀行網點進行錯位競爭。
本文章內容轉載yahoo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