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p]相關系列:


《一顆茶葉蛋都不該給──系列1/4》


​《一顆茶葉蛋都不該給──系列2/4》


​《一顆茶葉蛋都不該給──系列3/4》[/nop]






至死不渝的Gary Becker


在美國關於最低工資就業效果的傳統智慧的嚴肅經濟學爭論,至少已經持續了70年了,並且在去年2013年因美國總統歐巴馬建議提高美國聯邦政府的最低工資到每小時9美元,又再度啟動了爭論。


Gary Becker於2013年2月18日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的「新貝克爾-波斯納部落格」(the new Becker-Posner Blog)中發文(Posner是芝加哥大學知名的經濟法律學家),再次表示反對意見,他先列舉了他所了解的支持調高最低工資的種種理由,然後一一加以駁斥。只是語氣比較客氣一些,並且藉機公開承認1995年那時候他在《商業周刊》所寫的文章(重印於《生活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Life)中)中嚴厲地批評卡德和克魯格的研究是過於嚴苛的舉措。Gary Becker說:「現在回想起來,我相信我的批評是過於苛刻,因為他們的研究是有開創性的」(In retrospect I believe my criticisms were too harsh, for their study was pioneering),並且刺激了大量嚴肅的後續實證研究工作。


在看過這則真實故事之後,我至少有雙重的感觸。一方面,提出異於傳統智慧的觀點很難避免被主流人士不講道理地展開無情的攻擊,這種事情太常發生,不值得訝異。但是,在另一方面,這種承認錯誤的勇氣與舉措倒是令人欽佩的,尤其是一位具有絕對權威性的大師中的大師級的人物。


雖然他對卡德和克魯格表示歉意,但是不久之後於2014年5月3日過世的Gary Becker,對調高最低工資的堅強反對立場,可謂「始終如一」而「至死不渝」的,這一點真是令我欽佩。當然一位堅持其所信奉的理念的人可能會如此做為是可以理解的,更何況是一位擁有諾貝爾獎光環的經濟學家為其所相信與推廣的理論作辯護呢!只是Gary Becker一直不斷批評各式各樣的反對意見,這個不對並且那個也不對,但從來不願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所採用的理論的基本根基是否紮實。


在台灣今年最低工資的調整過程異常順利,身為經建會主委的管中閔並不再像Gary Becker一樣再次公開表示反對微幅提高最低工資的意見。不知道今年台灣各界都開始共同丟棄新古典經濟理論的傳統智慧了,還是因為選舉的投票日子快到了。


我不知道,但我自己是早已下定決心把新古典經濟理論給丟了!


有時候我會感到難過,年少的時候在小學、國中與高中時受到教科書的洗腦,一度差點成為教科書中所灌輸觀念的忠實信徒,到了大學之後花了很長的時間與力氣才得擺脫;同樣地,有時候我也再次感到很難過,青春年華的年經時光又受到英美的新古典經濟理論的洗腦,一度成為忠實地信徒與熱血沸騰的積極傳教士,後來又花了很長的時間與力氣才得擺脫。啊!人生哪有這麼多時光!更難過的是,我還曾經以那樣的觀念教過不少學生,其中有一些是求知若渴並且深信站在講台上的教授教給他的理論應該是眾多才華出眾的偉大經濟學家深思熟慮後才共同接受的真理呢!


交易創造利得而成交價格決定利得的分配


拋棄「馬歇爾雙剪」,那我們用什麼理論來決定價格呢?那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市場價格的決定呢?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說,但至少你要有以下的觀念。


交易創造利得或實現潛在利得,成交價格(工資)則決定利得在交易雙方之間的分配狀況。經濟制度、議價能力、人性慷慨或吝嗇、以及對金錢的重視程度,甚至是心情的好壞與一念之間的慈悲或惡念,都會決定成交價格的高低與利得的分配結果。價格如何決定是瞭解市場經濟或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面向(如所得分配)的關鍵性理論,這麼重要的問題不應該頭腦簡單且不負責任地輕易交給神秘的「供需十字」模型,它不應該變成經濟學家應該背負的信仰的十字架。但令人驚奇萬分的是:「即使是法力無邊的巫師要使主觀信仰變成客觀的自然法則都困難重重,雖然經濟學家不是巫師,但卻常常能透過複雜的數學分析將主觀信仰變成客觀的經濟法則。」或許這是因為透過複雜的數學分析可以阻卻外行人的質疑。


很難想像工資恰好會出現在供需曲線的交點上,或恰好會落在需求曲線上,也很難理解員工領到的薪資恰好會等於他的邊際生產力。你有能力算出一位員工的邊際生產力嗎?到底一家只雇用一位員工的小七,此時此員工的邊際生產力是多少,實際上是很難定義的。如果是在其他條件不變之下,因為不雇用任何一位店員就得暫停營業,所以若雇用一位員工的每月獲利是10萬元,該員工的邊際生產力依定義變成10萬元。所以依據邊際生產力理論小七老闆會給此員工的工資等於其邊際生產力10萬元嗎?任何頭腦沒有壞掉的人,都會知道這種經濟理論是荒謬絕倫的。諷刺地,套句作家喬治歐威爾說過話:「有些想法相當愚蠢,愚蠢到只有知識份子才會相信,一般人不會輕易相信它。」拿近百年來的新古典經濟學家為例,在某些方面他們的確愚蠢到令人驚訝的地步。


凱因斯的觀點


在前一篇文章《經濟學是什麼?一箱工具或一種看世界的方法》中,我引用知名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 Keynes)的一句話:「經濟學理論並沒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結論。它不是一種教條,只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器官、一種思維的技巧,可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的答案。」


我當時說明我非常同意凱因斯上述的「經濟學理論…只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器官、一種思維的技巧,可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出…答案」的說法。但是,我並不認同凱因斯「經濟學理論並沒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結論。它不是一種教條…可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的答案」的看法。事實上,我覺得新古典經濟學是僵化的教條且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思維方式,使得「經濟學理論會提供一套僵化的結論。它是一種教條,有時會使擁有它的人得出錯誤的答案。」


由「一顆茶葉蛋與一粒米的鬥爭」故事,你是否會發現新古典的思維方式是既僵化又不切實際的方式?是否新古典的思維方式是教條式的?是否新古典的思維方式有時會使擁有它的人得出錯誤的答案?


你應該會慢慢得出你自己的答案。


凱因斯與科學怪人


凱因斯在其著名的《一般理論》一書中的結語中,為思想觀念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做了一個論斷。凱因斯說:「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的思想,無論對錯,都遠比ㄧ般人所了解的更具影響力。事實上,除了這些偉大的思想外,極少有別的東西在支配這個世界。實際行動的人,他們自信不受任何智識力量的影響,但結果通常成為某一位已去世的經濟學家的奴隸。當權的狂徒只聽到空中虛幻渺茫的聲音,卻喜歡用不入流的學術理論來證明自己的瘋狂是合理的。既得利益的力量,與思想的侵蝕力量比較起來。既得利益的影響力往往被過分誇大…或遲或早,是好是壞,具有危險性的乃是觀念而不是既得利益。」


凱因斯的話有些誇大,並且其實思想本身也是一種既得利益,但是無論如何觀念的影響力的確是不容置疑的。我們由「供需交叉」模型在最低工資的分析上所造成的影響,就可略知一二。


對一位學習經濟學的人來說,凱因斯如此高度地推崇經濟學家的思想與觀念的話語,當然令讀經濟學的人感到非常賞心悅目。但是如果經濟學家的觀念不論對錯,對一般人的影響都已經是如此巨大,那麼對讀經濟學的人可能更像「如魔纏身」了!經濟學家可能才真正是死去經濟學家的奴隸。


因此我更喜歡的一種說法,是科學怪人(Frankenstein)對製造出他,但立即不負責任地拋棄他的學者,所說的一句話:「知識真奇妙!一進到腦中,就有如地衣緊攀著岩石不放。我有時真想擺脫思想和感覺,但我發現只有一個辦法能戰勝…,就是死亡…。」


我的立場與主張


微幅調整最低工資,對低技術工人的就業傷害輕微,但卻可以使繼續保有工作的其中的絕大多數的低技術勞工,從他們與其雇主的交易(雇用關係)所創造出的利得中多分得一杯羹。這一杯羹對大部分雇主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只是飽食之後吃了怕會變胖的一杯羹,但這一杯羹的金錢卻可能是一些身處社會底層的人羞澀的荷包中能掏出來購買給小孩吃一餐的唯一金錢。聰明的你,說說看,微幅調高最低工資有什麼好反對的呢?


我的立場與主張很清楚。一方面為使思想役於人,而不是人役於思想,就必須了解人類行為與思想觀念之間的關係,也要極度謹慎地審視思想觀念的來源與正誤。另一方面,要放棄新古典經濟學,我們才有機會換一個腦袋。可惜的是,要改變思維方式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比登天還難,舊思維與舊腦袋通常只能隨死亡而《飄》《飄》然的「隨風而逝」(Gone with the Wind)。就像Gary Becker自己對最低工資的反對聲音,只能隨他的死亡而消逝一樣。


 



本文章內容轉載yahoo新聞

GO↗泰勞玩權證8萬變800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權證網實戰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