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盧信昌】


就在今年教師節的前夕,美國芝加哥大學傳出停辦孔子學院的新聞,不再與孔子學院的總部進行續約談判,並自即日起終止在該校已經執行滿5年的合作協議。這個消息一經披露,立即引來各方關切和熱烈解讀;有部分人士認為這是西方國家對抗中國文化入侵的總反思,更預測後續會有一連串的效應發生。


面對渾沌的世局與快速竄起的中國大陸,在接連超越英國、德國與日本的國民生產表現以後,有識之士即提出雙軸共治(G2)的觀念,希望為世局找出新的互動模式與穩定的力量。而中國大陸也順勢在2004年成立以漢語教學為工作目標的孔子學院;其統籌機關稱為全球華語文推展辦公室,而在國外則通稱其為漢辦(Habban)。第一個孔子學院,就是在韓國的漢城所開辦的;全球目前也已經成立超過480個孔子學院。


早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初,美國學者法蘭西斯•福山,即提出「歷史終結」的論點,認為西方文明與市場經濟制度,將是意識形態社會演化的最極致。然而,溯自發生在2001年的紐約世貿攻擊事件以來,連串的東、西方文明衝突層出不窮;更在連番的軍事行動下,讓美國付出高昂的財政代價。


其後發生在2007年到2009年間的金融危機,固然迥異於福山先生「定於一」的世紀大預言;因為參與交易國家的損害幅度既廣且深,更讓西方的公共治理與效率市場的信念,飽受打擊。就在大學校務基金的投資失利,兼且地方政府面臨財政短缺,而使教育經費有嚴重不足的預算壓力下,美國各知名大學與高中陸續選擇成立孔子學院。


校方的目的很單純,就是要爭取免費的中文師資,以及能有機會讓學生提早熟悉主要貿易對手國的社會與文化。與這個發展極為有趣的對比則是,根據英國衛報所做的報導,過去15年間有提供語文學位的英國大學,減少了40%,從原先的105家降成62家;最近,英國教育部的調查也發現在未來的10年內,還會有20家大學計畫停止語文科系的招生。


追蹤2007年以來,此項縮編趨勢確實驚人,部分原因是語文師資的不足;但絕大部分原因則是在就業難易的考量下,讓英國學生不再想學第二外國語文。在過去的15年間,法語和德語的選課中學生,即減少一半以上。


做為日不落帝國在精神文明上的支撐,也是探索異文化的主要對口機關,如今高等學府紛紛停辦語文系所的大轉變,立即引來英國商業聯合會的關切。英國商會認為這個趨勢將限制外語人才的供應,其長遠後果是造成擁有第二外語能力的人才匱乏,更會傷害英國在海外的貿易進行。徵兆之一,像是英國人口數雖然高佔歐盟國家的11%,但在歐盟總部內的人員裏,卻只有3%來自英國。


芝加哥大學選擇不再續約所引起的猜測很多,究其實,兩年多來連署反對的教授,主要是神學院和東亞學程的教師,他們認為孔子學院是共產黨的宣傳分支,無法與西方校園內的研究倫理相契合,因此會殘害學術自由,這方面的擔憂,一方面是出自於價值信念上的不同,包括對於宗教自由與東、西方文明的理解;其次,則是在教學與師資招攬權利上的衝突。


簡單的說,任何文化的興衰起落與彼此之間的交互影響,都難免有在政治利益上的關連或是在意識形態上的對壘叫陣。然而對照起英國境內語文教育的快速沒落,和孔子學院在全球的快速發展,則充分體現出新世代與決策者的思考。她們的教育機會必須予以關切;而她們的就業考量更必須予以回應和尊重。


明末清初,當時的耶穌會遠來東土傳教,陸續所引起的驚怖衝突與風波也不少。正面的發展是,羅馬教會允許中國信眾可以祭拜祖先,這很有助於東、西文明的相互理解;但負面的發展則是清朝曾禁止傳教士進入北京,衝突的最高潮,就是有法國軍方支持的太平天國,以及在其後發生的拳亂和八國聯軍。


文明的交融與理解,是條漫漫長路;在將來,也未必不會再交會。



本文章內容轉載yahoo新聞

GO↗權證實戰家百萬獲利大揭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權證網實戰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