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記者黃鳳丹╱台北報導】
金管會上周一(10月20日)開放銀行業「現貨沒有持股,也能進行期貨多頭避險」,為台灣期貨市場再點亮一盞燈,更讓國內銀行業可因應不同形式變化,積極參與期貨市場。
目前國內法人占期貨市場比重不到1%,因此讓劉連煜大喊,「向外資學習!法人增益避險時代來臨。」
劉連煜說明,依據過去規定,銀行必須持有現貨部位,才能參與期貨市場,並規定現貨金額需換算期貨契約相當的部位,且方向必須為「空」,此次終於讓銀行未來也可以「增進收益」為目標,進行多頭避險,不由得讓期貨業大感振奮人心。
劉連煜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時,國內績效排名前10名的基金,平均績效下跌10.28%,明顯優於大盤重挫3成,其原因在於全數都有在期貨市場進行避險,平均避險比率高達65.21%。在此期間,報酬率最高的1檔,是平衡型基金,績效為0.09%,該檔基金2008年持續進入期市避險,避險比率高達98.05%。
另一方面,2009年第1季,220檔台股基金的平均績效9.64%,其中2檔建立增益部位,績效拉高到12.98%,又或者2008年第4季,當時股市走空頭,但某基金經理人看到金融期貨逆價差大,於是在11、12月策略性作多金融期貨進行增益,當時台股加權指數自第4季來最低重挫25%,但該基金因妥適採取增益策略,第4季來的基金績效由負翻正,更在年底時創造出最高10%的正報酬。
劉連煜說:「數字會說話,這是最好的證明」,相對空頭避險,採用多頭避險的增益策略,也是交易市場的一樁佳話。
然而,曾任台企銀獨立董事的劉連煜深知,雖然規定鬆綁,但還得讓銀行業擺脫保守思維,才能進一步得到效益,劉連煜表示,期交所已積極規畫與銀行業接觸、溝通,加強銀行家對「期貨的認識」,他說:「國內法人應向外資學習,不論現貨上漲或下跌,靈活運用期貨多空操作。」

本文章內容轉載yahoo新聞

GO↗十年電焊工一年翻身成富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權證網實戰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